合力开创蓝色经济发展新局面

发布时间:2012-01-04

发挥基础先行作用保障“两区建设
省国土资源厅厅长 徐景颜

  省国土资源厅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两区”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基础和先行作用,全力保障和服务“蓝黄两区”建设。

  科学编制专项规划。组织编制完成了“两区”五个专项规划,明确了“两区”土地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思路和基本要求。促使国土资源部与省政府签署了《关于创新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共同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及地质找矿合作协议》,国土资源部将对“两区”建设给予政策支持。

  提供用地和地质保障。在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安排上重点向“两区”建设倾斜,2011年全省共安排“两区”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109250亩,超过全省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不含单独选址计划)50%以上。在我省实施的66个国家级重大土地综合整治工程中,有24个安排在“两区”。制定“两区”地质保障工作方案,已实施地质保障工程34项,总投资1.2亿元。

  抓紧组织实施开发。我厅会同东营、滨州两市研究制定了《黄三角未利用地开发实施方案》,确定今年在两市建设农用地开发起步区30万亩;建设用地开发起步区5万亩。积极指导东营、滨州等市,借鉴荷兰的暗管排碱先进技术,先后在莱州湾5500亩排碱工程等4个试验项目中进行成功试验。

  下一步,我厅将以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未利用地开发为突破口,加强领导,强化措施,保障和服务“两区”建设。

  一是按照“治本、治水、改碱、造绿、低碳”基本思路,配合省直有关部门,探索建立高效运转的土地开发新机制,实现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集约投入、大规模开发、快速发展。

  二是探索建立“两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定期评估调整,适时滚动修编”的动态管理制度。定期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适时修正规划。

  三是实行土地差别化管理政策,优先保证重点基础设施工程用地,对利用未利用地的建设项目全额保障用地。凡符合省里确定优先发展的产业项目用地,可按国家和省规定的最低出让价标准执行。

  四是进一步查明“两区”水文与工程地质状况,为填海造地、港口建设、重大工程部署、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提供基础地学数据。

加快水利现代化进程支撑可持续发展
省水利厅厅长 杜昌文

  “蓝黄两区”属水资源严重缺乏地区,省水利厅将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全面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使“两区”率先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水资源支撑和水安全保障。“十二五”期间,着力构建湖库河渠连通、供排蓄泄兼筹的区域现代水网,使之成为兼具水资源调配、防洪调度、水生态保护综合功能的水利工程体系。规划总投资800亿元,重点加快六类水利工程建设。

  一是突出抓好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投资480亿元,加快南水北调、胶东调水及其配套工程建设,如期实现通水目标。同时加快实施潍坊引渠入白调水、日照北水南调三期等区域调水工程,构建完善区内市、县两级局域水网。

  二是突出抓好防洪减灾工程建设。投资190亿元,完成区内126条中小河流治理,搞好规划内15座大中型水库、161座小型水库和63座病险水闸除险加固项目,加快沿海防潮堤规划建设,构筑风暴潮防御工程体系。

  三是突出抓好雨洪水资源利用工程建设。多方筹集资金,规划建设一批水库及河道拦蓄工程,增加水资源的有效供给。

  四是突出抓好农田灌排工程建设。投资90亿元,重点实施50个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抓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全面推进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新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325万亩。

  五是突出抓好生态水系建设。加大水土流失、入海河口和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力度,抓好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回灌补源、湿地保护,因地制宜兴建一批蓄滞洪区和水利风景区,全面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及水生态修复。

  六是突出抓好水利信息化建设。实施“金水工程”,基本建成区域水利信息化骨干网络、信息化监测采集网络和信息化综合平台及数据中心,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同时,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大力发展节水经济。“十二五”期间,确保将“两区”年用水总量控制在11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GDP取水量下降至60立方米以下,基本维持地下水采补平衡,以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和保障两区可持续发展。

深化海洋管理服务“两区发展
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 侯英民

  “十二五”开局之年,全省海洋与渔业系统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蓝黄两区建设的战略部署,重点推进海洋环保,快速发展现代渔业,海洋事业进入新阶段,预计全省海洋经济总产值达8300亿元,比上年增长16%。2012年我们将继续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为“两区”发展作出新贡献。

  积极履行综合协调职责,在保障服务“两区”建设上取得新成效。继续抓好两区规划重大支持政策和事项的落实,加快建设“数字海洋”综合信息平台,开展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评估;着眼于打破海陆分割,研究海洋综合管理试点工作方案,推进海上综合执法,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群众利益;实施国家海洋公益性科研重大项目,推进海洋资源利用和保护支撑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

  推进海域资源集中集约利用,在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上取得新成效。研究出台加强海域使用管理,全面完成《山东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报批及系列规划编制工作;加快集中集约用海片区规划编制报批与实施,制定单位岸线和海域投资强度标准,打造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海洋经济园区;从严控制围填海规模,国家下达的用海指标优先用于蓝黄两区重点建设项目;积极推进海域使用物权化,建设海洋产权交易中心,推行海域使用权招标拍卖;提高海域使用审批工作效率,规范海域使用金征收、减免。

  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在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成效。不断强化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提高环境监测社会服务水平;加强海洋保护区建设,在海洋环境敏感区等划定生态红线;积极开展海岸带整治和海洋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生态海域、生态海岸、生态海岛;严格执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履行海洋环境评价程序;坚持海陆统筹,加快建立海陆一体化污染联动治理机制;加强海洋风险管理,确保海洋生态安全和近岸海域水质总体改善。

  加快建设现代渔业,在促进渔区社会和谐稳定上取得新成效。着力推进渔业重点工程、重点园区、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品牌建设,计划到2015年建成300余个省级现代渔业综合园区和重点园区;争取建设200万亩黄河三角洲国家生态渔业基地,对近岸-50米海底资源进行实验性开发,加快建设全国最大的优质水产品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牧场示范区。

以环境保护优化“两区科学增长
省环境保护厅厅长 张 波

  全省环保系统紧紧围绕“蓝黄”两大战略,把环境保护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认真落实最严格的环境保护管理和污染物排放控制制度,以治污减排倒逼转方式调结构,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进一步推动“两区”绿色发展。

  一是认真落实生态优先发展理念。严格落实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差别化的区域开发和资源环境管理政策,进一步加快省部环境保护战略合作协议落实,共同推进“蓝黄”两大战略实施。

  二是充分发挥环保倒逼机制作用。进一步完善地方环境标准体系,加强工业园区、产业聚集区与重点行业的规划环评,严格新建项目环评和“三同时”监管,抑制“三高”行业增长。以“调结构、控新增、减存量”为主攻方向,抓好结构、工程、管理减排措施,确保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削减。

  三是着力改善环境质量。以南水北调沿线和小清河流域为重点,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积极开展环湖、沿河、沿海生态带建设,全面改善水生态环境。以工业废气、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为重点,实行更加严格的工业废气排放标准,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努力实现大气污染防治的突破。

  四是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建立区域合作和部门联动执法机制,严厉打击各类生态破坏行为。合理确定受保护范围,规范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严守“生态红线”。实行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奖代补”,完善跨界河流水质水量目标考核与补偿办法。

  五是有效保障环境安全。围绕预防、预警、应急三大环节,加快构建环境安全防控体系。强化重金属污染防控,全面开展河流、湖泊底泥和滩涂重金属污染调查和治理,加快构建核电辐射环境监测系统,建立土壤污染环境监管制度并开展受污染土壤环境修复。

  六是推进城乡环境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乡污水和垃圾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开展生态建设示范,提高城乡环境宜居水平。

  七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着力构建环保技术供需对接、通用测试、产品孵化、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实施一批环保产业发展示范工程,办好山东省绿色产业国际博览会。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支撑“两区建设
省科技厅厅长 翟鲁宁

  省科技厅突出科技在转方式中的支撑作用,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和黄三角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为重点,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全面有效支撑“两区”建设,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赢得主动权。

  一是加快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成立省和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建设联合办公室,加快推动一期二批工程建设,到2012年底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海洋国家实验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面向全国海洋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开放,构建辐射全国的创新网络。同时,实行海洋国家实验室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在全球聘请高水平的海洋科学家担任实验室主任。围绕海洋学科发展的需要,重点部署,科学布局,培养汇集高层次科技人才,打造海洋科技人才高地。

  二是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技术和战略高技术。围绕海洋资源、环境和能源的协调发展,大力加强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技术、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技术、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技术、海洋工程装备等重点领域的技术攻关,争取在深远海技术、低碳技术、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生物医药、海水养殖良种培育等前沿与战略性领域和产业化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重点发展现代海水养殖及精深加工、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等九大海洋新兴产业。

  三是加强黄三角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充分发挥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的支撑作用,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重点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物联网信息化、投融资和国际合作交流等六大平台,优先发展现代种业、现代畜牧业、生态渔业等八大产业。利用10年左右建成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新型农业产业体系示范区、城乡一体化推进与功能互补的新型城乡统筹示范区、现代化安全健康的农产品生产与物流产业示范区和农村科技创业先行示范区。

  四是以农村农业信息化提升黄河三角洲地区建设。重点加强综合性省级信息服务平台、专业信息服务体系、基层综合服务站点和专业信息服务站点建设,建立符合现代农业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可持续的农村农业信息综合服务体系。

为蓝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山东海洋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包剑英

  根据姜异康书记关于“积极推进相关工作,规范运作,支持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要求,山东海洋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海洋投资公司”)在全力推进基金设立工作的同时,明确了“一条主线、两个主体、三个结合,引领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运作思路,着力为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输入强劲增长动力。

  把海洋经济产业转型和升级作为投资主线。蓝色产业基金将重点对海洋装备制造、海洋工程建筑、海洋生物工程等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战略目标实施的产业,以股本进入的方式,配合省内优质企业进行行业整合,力争用5-10年时间发展壮大该产业,为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转型和升级起到示范作用。

  服务蓝区和基金持有人两个主体。蓝色产业基金发挥国资、民资、外资三者参与的“复合功能”,拟将产业发展由政府引导为主,向市场主体引导转变,更好地吸引社会资本服务蓝区经济发展,行使政府融资平台部分功能,降低政府融资负债率,为区域经济发展、转型、融资开辟一条新路。与此同时,蓝色产业基金还必须切实保障基金持有人的利益,通过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体系,兼顾产业投资中长期性和短期变现能力强、尽快实现投资收益的项目,实现基金管理人与基金持有人的利益绑定,切实保障基金持有人利益,确保基金处于良性循环。

  做好三个结合,培植产业集群。中国海洋经济产业投资基金是蓝色产业基金的境外平行基金,规模30亿美元,首期募资不低于10亿美元,资金来源于境外,服务于境内企业。我们将通过严格的项目筛选,与国际市场、国际先进技术接轨,努力培植在国际上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

  此外,我们还将按照封闭式“母子基金”的思路,在蓝色产业基金中拿出180亿元,发起设立蓝区各产业专项子基金。专家测算,对资本的放大作用可达10-20倍,从而走出一条母基金投资子基金—子基金投资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促进经济发展的路子。